据东莞市轨道办发布消息称,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工程可行性报告(以下简称“工可报告”),日前通过了广东省发改委专家组的评估,这标志着全市第二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进入省发改委审批程序。
市轨道办透露,根据专家评审,1号线线路走向最终确定:放弃经过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的比选方案,最终确定选择经过大朗黄江中心区的推荐方案。
据介绍,1号线一期工程共设21座车站,途经望牛墩、洪梅、松山湖、大朗等镇区以及万江、南城和东城3个城区街道,且1号线分别预留了与广州地铁和深圳地铁接驳的接口。
进度:通过专家评估 进入审批程序
省发改委日前组织专家组对东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工可报告进行了评估。专家组认为工可报告文件编制内容与深度达到工可阶段的要求,完善后可作为下阶段工作依据。
“工可报告通过专家组评估,这意味着东莞市第二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进入省发改委审批程序。”东莞市轨道办负责人介绍,月底前专家组或形成评估报告,并上报省发改委审批,待批复后将由东莞市决定开工时间。
线路:最终走向确定 过大朗黄江中心区
市轨道办负责人透露,此次专家评估还确定了1号线线路最终走向。据悉,1号线一期工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曾进行了线路走向比选,出现了推荐方案和比选方案,其中推荐方案擦过松山湖边缘,直接穿过大朗和黄江的中心区,并分别在两个镇内设置3个站点;松山湖方案则穿过松山湖,并在松山湖东部台湾高科技园的核心区域设置松山湖东站,但随后并不能途经大朗和黄江的中心区,只能从边缘穿过大朗并抵达黄江中心站。
“两条线路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松山湖。之所以会多出一个松山湖的比选方案,是考虑到方便松山湖高新区,特别是台湾高科技园中的企业员工的交通出行。”市轨道办负责人表示。
两条线路当时经过本报报道后,引发市民强烈反响,大家都希望地铁经过自家门口。“最终确定选择推荐方案,或是出于客流量的考虑。”该负责人说,相比较而言,选择大朗方案,目前人流密集、商业发达,在客流量和客流效应上能保证经济效益。(下一页:换乘路线)